数字孪生预见未来之个人数字化转型

2022-09-26 14:14

个人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来讲首先是要认知觉醒,是自己内在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人类很多的哲学思维或者理性想法,其实就是对于自己行为的一个合理解释,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深之处。


那么,以下的问题大家是否有思考过


  • 数字孪生背景下个人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 为了不被职场淘汰急需学习怎样的技能?

  • 新的工作方式对于团队和企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巨大影响?

  • 未来什么样的组织将会成为主流?

  • 后疫情新常态我要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数字化转型先从自身改造做起!



新一轮的新冠疫情,我认为是永久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认知受到了冲击,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人因此感到焦虑,为了不被职场淘汰急需学习怎样的技能?新的工作方式对于团队和企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巨大影响?


所以,今天的观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数字化转型先从自身改造做起!”


协同工作进化的三阶段图片1.png


狭义数字化转型与广义数字化转型

这张曲线图核心内容有两点:个人进行数字化转型或者一个团队开始使用线上协同工具之后,一开始的效率下降,因为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以及要有学习成本。这个时候工作效率叫低效还原。第二阶段工作流数字化提升,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字化提效,此时它的效率逐渐回到并且超过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


每次疫情发作,人们都会本能地去探索线上协同工作的可能性。因此这两年数字化协同工作和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这两个领域的进步都非常快。只要你愿意克服早期的痛苦阶段,所有的工作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小团队的,全部可以通过线上协同的方式做到比原来更好。到了第三部分是美好的想法,未来希望有全新的工作形态,它是一根箭头往上。


大家在研究或者了解数字化转型的时候,经常被华丽的辞藻所迷惑。你会发现出来很多新的词汇,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其本质就是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情况下,把一件事情能够有更多种方式的表达。


狭义数字化转型与广义数字化转型


说到数字化转型,我将其分为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

· 狭义的数字化转型三阶段

图片2.png


狭义的数字化转型肯定是站在企业或个人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它首先是数字化工作,很多情况下也称为数字化孪生。也就是原来线下的事情现在变成用数字化手段在线上做,这就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数据化决策。别小看这一字差异,数字化跟数据化是有差别的,数字化叫Digital Data 而数据化可以称为叫 Information。


第三步是数智化经营。站在企业的角度,现在讲的是企业要经营而不是管理。数据化决策是能给员工感受到数字化工作原来是有价值的,是帮助员工节省工作步骤、自动降低错误率的,这样才算真正进入数智化经营,此处的智是指AI(人工智能)。数智化手段能帮助企业做战略决策或是战术的落地,这就属于数智化经营。经营跟管理很大差别是经营是要灵活调整。


· 广义的数字化转型三阶段


图片3.png


第一步还是数字化孪生,我们原来是有机体,把意识上传到硅基的平台就是芯片。数字化孪生就是意识、智慧、生命的一个表现形式。它的一个变化,之后会形成数字化衍生。何为数字化衍生?就是你既然到了新的环境,它一定会进化出新的文化体系、新的能力、新的表现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创意。包括数字化孪生之后产生专门的表情符,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更愿意用缩写和表情符来互相沟通。数字化衍生一定会产生自己新的形态,最后会形成数字化生命,乐观的讲它有可能表现为人类集群的智慧。


图片4.png



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实现个人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要的是突破人类唯一本体论的观点。人类的科技大爆发,很重要的转折是由日心说取缔了地心说,放下了以自我为核心的起点,这也是科技文化、文艺复兴和科技革命中的重要起点。当你从以地球为核心的角度中抽离出来,就会有现在的发展(数字化转型)。如果数字化转型要过渡到一个元宇宙的生命角度,就需要放下沙文主义,不要认为一切是围绕人类而存在的。从某种角度来讲,广义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去除沙文主义,数字化转型不能站在人类的个体角度本身去研究问题。


图片5.png


个人工作数字化方式由三角来勾画。首先是使用者,区分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挖掘隐性需求。很多人会有职场危机感觉容易被替代,那么就需要思考学习什么能力或是技能让你在下一个时代阶段(5-10年)可以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需要挑选工具,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方向,最后进入实践产出。


工作流的基本框架


图片6.png


进入本次的重点内容叫做“工作流”,希望能将其落到实处。工作流并不稀奇,但凡在大公司干过的都知道有工作流(WorkFlow)。面对数字化转型,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流程理清楚才能选择适当的数字工具来工作。工作流程当中区分哪些环节在未来是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自动化完成,哪些是一定要亲力亲为用你的主观能动性去创意去完成的。


还有更高维度的就是我两年前讲过的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相当于是元认知的辅助工具。原认知不在于完善你现有工作流程的某一环节,它是观察你现有的工作,观察足够多之后会提醒你流程有哪些问题,帮助你自己去完善工作流程。这是 RPA 的核心主旨,它实际上是一个元认知的助手。


图片7.png经过这一年的探索,从工具的生态来讲比两年前丰富太多了,但也因为太丰富有可能会不清楚选用什么工具。倒过来讲,你会发现工具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维模式最终衍生为你的行为模式。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呢?其实就是做好你自己原来做的事情。从今天的个人数字化转型到小团队的数字化转型,脚踏实地的做好工作,这才是未来元宇宙中真实的核心,能助你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与写作


整个工作流脱离任何工具,它共有的就是一个循环。首先要有信息的获取,信息活跃情况下要消化要发酵,接着要思考,思考完之后要行动要输出。


图片8.png图片9.png


现在的阅读跟个人数字化转型之前的阅读相比,最大的差别叫做“主动阅读”。现在95后或者00后都不愿意看电视了,看节目愿意主动搜索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是一个主动获取信息的时代。


第一步:考虑怎么去主动获取尽量多对你有价值的信息。第二步:信息收集之后如何消化理解,形成自己个人的知识库。


图片10.png


第三步:输出,所谓教学相长。一开始会以为阅读即思考后来会发现写作即思考。当你把它表达出来以后,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思考是存在不同维度的,脑中思索是思考,阅读也是思考,加上你对信息的检索获取本身就是有取舍的,再进行写作思考真正地梳理清楚自己的想法,去发酵自己的理解。


分享一个脑图内容供大家思考: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工具介绍,工具本身迭代很快在未来并不稀缺,而能够设计构建好一个系统,让它能进入良心循环,这就是比较稀缺的事情了。


图片13.png

间隔重复原理

图片14.png


这张图很有意思,就是间隔重复原理,适用于多线程任务、渐进式阅读、渐进式写作。渐进式阅读、渐进式写作是两个新概念。一旦掌握了这个能力后,你会发现在碎片化时代不但不会降低工作效率反而会提升。只有在云端工作环境中能够适应或者产生自己渐进式阅读、渐进式写作的能力,构建新的系统,实现碎片化的多线程任务的完成能力才是你的核心技能,将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非线性写作

图片15.png


传统的写作是线性的,从创建大纲到写出初稿再到最后的修订终稿。新的非线性写作的过程就有收集、构思、草稿、修订、编辑、发表、反思,它是不停地块状的一个迭代。


图片16.png


最新的文字编辑或写作,它不是写作文章,也不是写作段落,它写的是一块信息(Block)。


那Block有哪些东西来构成呢?一个是上方的Unique ID,是自己的一个身份,然后有Tags,特别重要的就是标签。然后是Links,除了正文之外,它有很多的超链接,往往超链现在就是关键词,可以用搜索引擎去搜。另外还有Citation,有正式的引用。最后还有References,即参考文献。


所以整个Block的干货中自己的内容并不多。写作是作为过程而不是产品,就是不断写,直到最后能发表。它是一个与读者沟通的过程。


图片17.png


个人数字化转型的四个象限

图片18.png



图片来自公众号 “Rokey的Blog”


最后要给大家一个模型,实现个人数字化转型需要理解这个模型,它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象限是私域个人,在自己独立的、一个人的环境当中,要有一些效率工具来提升你的性能与格式。第二个象限是公司制的协作,变成多人但还是属于私域,小团队内部用。第三象限是社会化协作,在公共的环境当中有创作者。第四象限是进入到身份与资产,去中心化也就是NFT。


每个象限对应的效率工具有哪些,举例来说:


图片19.png

图片来自公众号 “Rokey的Blog”


图片20.png

图片来自公众号 “Rokey的Blog”


图片21.png

图片来自公众号 “Rokey的Blog”


图片22.png

图片来自公众号 “Rokey的Blog”


经过这个四个阶段会产生效率工具、公司制协作、社会化集体协作和身份与资产四个象限。需要提供怎么样的资产背书,在去中心化的情况下,彻底解决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一个升维。



图片23.png

图片来自公众号 “Rokey的Blog”


图片24.png

图片来自公众号 “Rokey的Blog”


个人数字化转型,它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向左走到极致是我们的Ego,就是完全私有的个人习惯,怎么提升自己的效率,更多时间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但向右的极致是永远到不了的乌托邦,是完全社会化的,就是消除自我甚至消除人类的一个核心中心思想。它是一个大的集群智慧,相当于是蚁群或者是蜂群。


但现实中仍然是复杂的,它不可能在某一个极端,所以它一定是折中的,就存在了在个人数字化转型的四个象限中间。


个人数字化转型的两个纬度

图片25.png


我自己用新的工具画了这张图。我认为在一个狭义角度来讲,无论是个人数字化转型还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是要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直到今日仍然流行的核心思想。然后是学习经验,再是流程管理,有工作流、打卡、KPI等,整个形成循环在这当中实现迭代,但这只是一个维度。


现在第二个维度产生了,对于迭代本身要进行元认知的提炼,形成一个系统的构建,即为系统动力学。最后,富有哲学高度的是意义探寻。


总结概括起来,管理的源头起点是目标,但是终点绝对不是目标,因为目标为什么成为目标有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我重点解释一下这三对眼睛,其对应的是心理学。左上角最漂亮、睿智的眼睛是超我,它希望你永远是规规矩矩按计划办事是最有效率的,但超我是不可能的。最下面布满血丝干瞪眼的是本我,面临一个动荡的、没有安全感的环境是恐惧的,因此我们要呵护且关注自己的情绪管理。最后右边有点被迫卖萌的眼睛是自我,其发挥元认知的能力在洞察整个系统。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
联系我们
Tel:400-112-3016 Email:admin@esgcidba.cn Add:上海市浦东新区锦绣路2588号上海浦东星河湾2楼V5
ESGCI 项目简介 项目优势 校友平台 新闻动态